两百年多前,大英博物馆刚开馆之时,一位德国观众在明信片上留下了这样的描写:“我们依序被带到一个又一个的房间中,里面净是玻璃柜,完全记不得参观了什么。”
时至今日,人们在逛博物馆时,依然是隔着厚厚的玻璃柜远远观摩展品,但随着数显技术的发展,这种传统的参观方式正在发生改变。
当人们不再满足于第三人称视角,无论是公众场所还是零售,便纷纷开始注重互动,博物馆自然也不例外。
01
让场景中的陈列物品活起来
在博物馆中,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,就可近距离、全角度观赏文物,将静置于展柜中、封存在仓库里、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「托在手上」。这个情景,正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中重复出现,这就是电子屏幕所带来的直观改变。

电子屏幕的运用,逐渐「消除」文物与观众之间的界限,通过高清画质和生动影像,电子屏幕可以将古老的文物和艺术品带到观众眼前,使其全方位近距离观赏文物的细节、色彩。
比如,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展览中,设立了一处高达 8 米的巨大屏幕装置,动态呈现着被放大 22 倍的明清古瓷器,巨物般的文物与色彩饱满的纹理,颇为绚丽壮观。

文物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识门槛,电子屏幕也可以充当「导游」的角色,用文字、图片、视频等多种形式,对文物进行详细讲解。通过动态影像和声音效果,更加生动地再现文物的历史场景和使用场景,展现文物背后的制作工艺,从而丰富观众的观展体验。

这种新颖的展示方式,仿佛让展品「活起来」、「会说话」,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文物及其价值,理解文化内涵,而非走马观花式的游览。
02
沉浸在特定场景之中
电子屏幕不只是放大展品本身的细节,还可以结合文物本身的历史元素,去创造一个更具历史沉浸感的场景。
举个例子,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,展厅中复刻了一艘康熙时期的民船,并用电子屏幕塑造的一个虚拟江南世界。

◎ 透过屏幕,西兴古镇、北关夜市、万人码头,江南杭州美景似乎真的就在眼前。
原本,文物本身的观赏视角是较为单一的,而结合电子屏幕所塑造的场景,更有利于观众去触及文物背后的故事。
不仅如此,屏幕也可让文物去以一种场景的方式,让观众仿佛走进历史之中。例如,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《千里江山图》,以电子屏幕的再现方式,从二维平面跳脱到三维光影空间,流动在沉浸大屏上,游客置身其中,有神游物外之感。
屏幕让文物不再局限于单一视角,而是有了更多维度的展现。换句话说,它可以用场景去呈现文物,也可以用文物去营造场景。
03
唤起更强烈的参与感
对于普通人来说,逛博物馆是缺少互动感,正如开篇所言,那些富有历史气息的文物只可远观,无法去近距离接触。而屏幕的出现,让博物馆演绎出了更多、更丰富多彩的形式,通过互动的功能体验,唤起人们强烈的参与感和趣味性。

◎ 观众们在电子屏幕上触摸文物的时候,屏幕上会对应出现文物上面的精美动态纹理。
在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中,结合屏幕设置了可互动的部分,观众站在任何一个发亮的地方上,屏幕上相关的内容才会发亮,同时会有声音传下来,是来自某一个人对他的评价。

◎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。
通过电子屏幕这个媒介,增加与观众互动的体验环节,使其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,获取感受历史的呼吸,与古人展开对话。
总而言之,科技和博物馆的结合,成为了一个新的体验契机:再现与还原过去,拉近文物与公众之间的距离,加之互动感的趣味体验,让博物馆体验的边界被不断打破、重塑以及升级。

◎ 充满趣味互动设计的屏幕。
当我们放远视角,其实也不难发现,电子屏幕在博物馆中所运用的功能,同样可以复刻到商业场景之中。比如,透过电子屏幕放大产品本身的细节、制造与产品相结合的场景,以及趣味的互动方式等等,都可以一一展现。
屏幕本身的高适用性,决定了它在许多场景都可以游刃有余。无论是摆放文物的博物馆,还是陈列商品的零售门店,都能带来更多呈现方式与维度的改变。
○ 欢迎更多品牌方/设计师与谊美吉斯建立探索与合作,共同推动商业空间场景的创新,探寻商业显示屏的更多可能性。
○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相关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