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多数城市都曾改过名,有的体现历史积蕴,有的却令人扼腕叹息。首当其冲的,便是安徽省会——合肥。
合肥这个名字,听起来略显呆萌,甚至还被戏称为「二胖」,但说起它的另一个旧称——庐州,意蕴与风雅便油然而生。
旧时庐州,今日合肥,正如地名变迁那般,这座城市褪去一些「古里古气」的风雅,反而多了些「科里科气」。然而,江淮之间的合肥,文化气质本就是复杂的,古气与科气,在这座城市并不冲突。
合肥,虽说是安徽的省会城市,却显得格外低调,甚至无法给它一个准确的画像。
其实,这也怪不得合肥,因为安徽骨子里就是「散装」的,无法单单通过一座省会城市,去建立共同印象。

∆ 古徽州、黄山、黄梅戏、凤阳花鼓,这些大众认知中的安徽印象,都与合肥相去甚远。
都说江苏是散装大省,实际上,安徽也不遑多让。长江与淮河,将安徽分成了三个部分:皖北、皖南、皖中。
这三块地方,不只是代表区域方位,更是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习俗。合肥所在的皖中地区,恰好处于不南不北的位置,也就充当着南北交流的汇集处。

∆ 合肥的城市景点:包公园、三河古镇、古逍遥津。
在饮食习惯上,皖南吃的是传统徽菜,与皖北的牛肉汤、地锅鸡不是同一个画风。
而合肥以庐州菜为主,大系上属于淮扬菜,特点是咸鲜适中,口味平和,南北皆宜。

∆ 庐州烤鸭与李鸿章大杂烩。
在民间艺术形式上,皖南有黄梅戏,皖北盛行花鼓戏,而合肥所在的皖中江淮一带,则是流行一种地方戏种——庐剧。
庐剧的流派也存在细分,即上、中、下三路,以合肥为核心的中路,兼有上路的粗犷高亢,与下路的清秀婉转。

∆ 上路以六安为中心,音乐跌宕起伏。下路以芜湖为中心,音乐细腻平和。中路以合肥为中心,兼有上路、下路两地特色。
可见,不仅安徽省是散装的,连合肥这座省会城市,也是散装拼合的。不南不北的合肥,却也兼容南北,从饮食到民俗艺术,都体现着南北文化过渡的特征。
散装的省份,往往容易产生省会之争,安徽也是如此。尽管,合肥作为省会已是既成事实,但争论却持续多年。
这是因为,合肥正式成为安徽省会,不过数十年时间。彼时,合肥只是一个仅有 5 万多人口,城区面积仅 5km² 的小县城。

∆ 在此之前,安徽的省会所在地,是成就「安徽」二字的安庆。而东边的南京,则对安徽影响深远,以至于被调侃为「徽京」。
尽管,合肥的资历浅,底子薄弱,但谁也没想到,这座背负争议而默默发展的省会城市,竟然拿到了爽文剧本。
上世纪 70 年代,中科大、中科院等一大批科教资源相继迁入合肥,为这座城市的弯道超车埋下了伏笔。

∆ 中科大的郭沫若广场,与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 NSRL 。
此后,合肥依托深厚的科研积淀,在电子信息、新材料、生物制药、高科技农业等领域孵化了一批新兴企业。

∆ 以中科大、中科院为依托,以科大讯飞为核心,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——「中国声谷」落地合肥。
工业立市、科研创新、产业创新,带来的是城市整体跃进式发展,合肥的命运也由此改写。在交通上,合肥织起了属于自己的米字形高铁枢纽格局,一改原来「铁路盲肠」的尴尬。

∆ 在普速铁路时代,合肥成了铁路的死胡同,甚至连省内的铁路枢纽都不是。
在城市商业上,合肥逐渐由传统百货业,进入更加注重品牌与体验消费的购物中心时代。合肥第一个城市商业综合体——合肥之心城,就是其中的代表。

∆ 合肥之心城,定位于追求时尚潮流的年轻消费群体。
除了本土商业不断发展之外,合肥也吸引了外来商业品牌逐步入驻合肥市场,天鹅湖万达广场、华润万象城、世纪金源购物中心等商业项目,在合肥商圈中拔地而起。

∆ 天鹅湖万达广场,是合肥环天鹅湖商圈进驻的首家商业综合体。
经过数十年的发展,今日的合肥,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不起眼的江淮小县城。数据显示,合肥去年的 GDP 高达 1.27 万亿,是 2000 年水平的 26 倍,位列全省第一,在「万亿俱乐部」城市中,始终保持着新世纪以来增长冠军的位置。
合肥被推上省会的宝座,或许是个偶然,可此后的步步崛起,使其完成了一次逆袭,也渐渐让这座省会城市变得实至名归。
用科技改变命运的城市,合肥并非唯一例子,但却很少有城市能像合肥一样,充满了戏剧性。
押宝京东方、进军半导体、接盘新能源……合肥几乎赌对了近年来最受关注的行业风口,难怪被称为是「风投之城」,盘盘赌局盘盘赢。
∆ 蔚来汽车工厂。
合肥投注的这些项目,不仅帮助单个企业起飞,还使得合肥成为了相关产业的集群基地。现如今,合肥在显示屏、芯片、汽车工业方面有着世界级的产业集群。

∆ 合肥已是国内少数几个拥有设备材料、芯片设计、晶圆制造、封装测试等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城市。
很多人说,合肥是一座「赌城」,擅长风险投资,还能赚得盆满钵满。
某种程度上,这也证明了合肥敢放手一搏的魄力,以及引进产业的快狠准。正是这种魄力,使这座城市完成蜕变,从一无所有到创造经济神话。
/ 写在最后 /
「科里科气」的合肥,或许是最没有存在感的省会之一,毕竟,半导体、新能源、存储芯片距离普通人太遥远。然而,这座看似籍籍无名的城市,却一直积蓄着不甘落后的力量,从昔日的江淮小邑改头换面,成为令人瞩目的科技之城。
合肥的成功却并非偶然,背后依托的是一种无形的「科技长期主义」,用眼光与坚持,书写了一部独特的科技造城史。
——
○ 更多城市系列,敬请期待。
○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相关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