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座城市的别称,或是取自于山川地势,或是关联着具体事物,比如武汉称「江城」、广州称「花城」、福州称「榕城」。
而自称为「锡城」的无锡,却是一种颇为奇怪的存在,反而如它的本名一样,与锡无关。
虽无丰富的矿藏,但坐拥太湖、通江达海的无锡,却像是枕着一座金山银山,处处透着富庶江南的丰饶。
无锡,毗邻烟波浩渺的太湖,千百年来,湖水始终浸润着这座古城。它像极了「迷你版」的江南,无论是古典江南的韵味,还是现代江南的富饶,都能在这里看到。
江南之地,大多既有温柔富贵的面子,也有经济繁盛的里子,无锡也是如此。与大多数江南城市相似,无锡的「繁华」关键词,与水息息相关。
摊开地图,会发现无锡南边坐拥太湖,北部通江达海,京杭古运河穿城而过,数以千计的河流,为它编织出水乡的底色。
∆ 地图来源:地道风物。
这座被江河包围的城市,自古就是丰足的鱼米之乡,凭借江河湖海的便利,成为名噪一时的米码头、布码头、钱码头,堪称商贾云集。
∆ 穿城而过的运河,使得无锡从元代便成为运输稻米、棉和丝的漕运中心。
太湖流域发达的水运交通,也促进了无锡工商业的发展。近现代的无锡,一跃成为苏南经济中心,工业实力雄居江苏榜首,甚至能与上海、广州等大城市相较量。
那时,无锡的运河两岸布满工商企业,曾经的繁华码头爆发出惊人的活力,并相继崛起了一大批实业家,无锡也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。
∆ 1978年,无锡丝绸纺织车间。
工商业的繁荣,为无锡攒下了厚实的家底,但它并未安于「吃老本」,而是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。
进入新世纪以来,无锡的工业门类渐趋齐全,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高地之一,物联网产业营收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,被誉为「物联网之都」。
历经时代变迁,无锡城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,但在这里,古老的江南风韵,正在和当代的科技创新相交织,共同重塑这座城市的面貌。
∆ 谊美吉斯显示屏,为这座江南古城增添一抹浓墨重彩的现代色彩。
江河湖海给无锡带来滚滚财富,但繁盛的经济,就像是一席华丽的衣袍。在表象之下,无锡的骨子里依然带着飘渺朦胧的江南气韵。
在无锡,处处保留着江南水乡的秀美安逸。
譬如,无锡惠山的寄畅园,有着不输苏州园林的中式雅趣。樱花盛开的「太湖第一名胜」鼋头渚,还隐约藏有江南园林的几分精致。
∆ 「太湖第一名胜」鼋头渚。
而岁月悠久的南长街上,听评弹、唱锡剧,处处回响着温柔婉转的吴侬软语。
在无锡宜兴,大名鼎鼎的紫砂壶和阳羡茶出自此地。一把紫砂壶,自带古朴风雅的气质,也透着江南文人的雅趣。
就连「江南人嗜甜」的印象,也被无锡人发挥得淋漓尽致。无锡人对甜的偏爱,似乎是刻在骨子里的,非当地人不能领会。
小笼包放糖、肉酿面筋也放糖,传统锡帮菜里的酱排骨,更是嗜甜如命:十斤肉的排骨,就要放一斤糖来调味。
甜的味道是温厚的,不具有攻击性,给人以幸福安定的印象,也是江南人性格的体现。
千百年来,江南烟雨渗透进了无锡的骨骼之中,无论城市如何更新,当一汪春水流淌过无锡时,江南的韵味便在这座城弥漫开来。
无锡这座城市,似乎是水做的。无论是古老的伯渎河,还是烟波浩渺的太湖,或者繁忙的京杭大运河,相继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持续的繁荣,延续着古老悠然的江南旧梦。
同时,江河湖海的一道道涟漪,也塑造了无锡人如水一般通达、不争的性情。
《道德经》中有言: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今天的无锡,好像流淌在热闹与喧嚣之外。
尽管人均 GDP 领跑全省、位居全国前三,但仍然默默站在第二梯队,任由南京与苏州争得火热,连惠山脚下的泉水,也自称「天下第二泉」。
这种随心自在的习性,也渗透进了无锡的文脉,出自无锡的名士不全然专心科举诗文,而是在各行各业均有建树。
论绘画,东晋画《洛神赋图》的顾恺之,元四家之一的倪瓒,画坛大家徐悲鸿、吴冠中;论音乐,凭借《二泉映月》名传天下的阿炳,二胡鼻祖刘天华;论文学,近代著名的文学家钱钟书、作家杨绛、国史学家钱穆。
这些名人能士,俱是无锡人。正所谓: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。此话形容无锡也一点都不为过。
∆ 钱钟书故居。
说到这里,也就可以勾勒出无锡这座城市的生动形象:它如同一位出自书香世家的公子,有良好的家境与学识,温文尔雅,与世无争,却又不是无所求,而是胸怀激荡的理想,朝着远方昂然前行。
/ 写在最后 /
无锡这座城市,似乎是江南文化的微缩样本,一方面它保留着过去,处处可见江南风韵,吴侬软语是它的腔调;另一方面它眼望着未来,在未知中不断激荡与探索。
它有过昂扬的岁月,也有着瞩目的成绩,却甘于平静,收敛起锋芒,脚踏实地闷声大发财,像一个人看透了世事,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。
——
○ 更多城市系列,敬请期待。
○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相关新闻